中国艺术高考艺术培训招生网站
当前位置:艺路网 > 艺术学堂 > 舞台美术 > 拉得开大幕是硬道理——话剧舞台创作倾向漫谈

拉得开大幕是硬道理——话剧舞台创作倾向漫谈

整理:艺路网 日期:2009/10/27 来源:网络
  最近,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演了两出外国的较有影响的剧目,即《这里黎明静悄悄》和《萨勒姆的女巫》。我看了后十分兴奋,也感触颇多。联想到当前话剧和整个戏剧的创作状态,有不少话题是可以议论的。
  话剧,在我国林林总总的戏剧大军中,绝不是一支弱势的艺术群体。尽管它是“舶来品”,尽管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一踏上中国的大地上,就显示出强劲、勃发的生命力,就显示出与民族的、传统的、本土的戏剧文化相融洽的势态。尤其明显的一个特点,为时代呐喊,呼风唤雨,执撑起十分民众化的艺术大旗。用一个时期常说的话来形容:富有战斗性。象匕首,象投刀,针贬时事,讥刺陋习,甚至也干为民请命的事,不仅被“小布尔乔亚”们所喜好,也被普通大众所关注。它有过辉煌,也有过曲折;有过争相观看一、二台戏的壮观,也有过扮演“传声筒”那样的角色。但不管怎么说,它所谱下的历史,已经是可圈可点的舞台形象。
  然而,近几年以来,或者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话剧舞台滑向了可能是周期性的低谷。当时,著名戏剧家黄佐临认为,话剧已进入了一个沉积期。而且说,这个时期大约需要20年,其他的国家也有对类似的状况。我们也是难以避免的。我认为,从话剧总体的发展来看,黄老先生预言的“沉积期”,至今仍未结束,仍未摆脱它的阴影。虽然,近十余年来,话剧人仍怀着深深的忧患意识,怀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感,为话剧舞台奋力造势;虽然,也在舞台上奉献出一些优秀的或比较优秀的作品,如国家级评奖中获得大奖的主要剧目。但是仍然不尽人意的,仍然在“低谷区”徘徊。这种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证明:一是尚缺乏出类拔萃的压卷之作,缺乏史诗性的恢宏的演出作品,包括重大的国家、历史和现代题材的剧目。二是演出市场有点萎缩,生存空间较为严峻,甚至艰难。不少省一级的话剧院团的创作和演出,颇让人捉襟见肘之感。新创的、有份量的剧目少,进入市场化运作的演出场次更少。如果政府方面不给予一定的扶植和支持,那么现在的情况可能会更糟。
  对当前的这种现象,已引起了圈内外人士的关注。尤其是话剧界人士,无论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还是他们生来已俱的责任感的使然,更感到无名状的焦虑。在今年年初的“新世纪话剧论坛”上,大家问症号脉,开了不少的“方子”,寻找当前舞台的“病因”:主观的客观的,人为的自然的,大气候的小气候的,艺术的非艺术的;还找了找不应有的倾向,颇有积极意义的。其中,一位剧院的院长带着苦涩、自嘲的语调,得出一个说法:“演出是硬道理,拉得开大幕是硬道理”。尽管这么简单明了的“道理”,然而要去兑现这个诺言,能够拉得开舞台的大幕,能有观众喜爱看的剧目演出,却不是那么轻轻松松能做到的。从自已的视角,从舞台创造自身来的方位,我想议论一下下面的几种倾向。
  (一)“狗熊掰棒子”的倾向。
  这种倾向由来已久,而今的问题是,不能老是扮演“狗熊”,也不能老是充当“掰捧子”的角色。如果作一些数字统计,每年创作的文本、看到的演出,无论是戏曲、话剧类,还有其他舞台,其数量上还是不少的,但更多的是当成“棒子”扔在舞台上了。往往被媒体上操作得“轰轰烈烈”的晋京演出剧目,往往它的生命力就不会太长。进京之前,可能只在当地演出了几场,进京后也只能演出几场,请要人、名人看了戏,按某种需要开了一、二个座谈会,媒体上也有反响了,“功成名就”,就可以打道回府了。一回去,基本上就地尴尬地“封箱”了,成了被掰下来的“棒子”。这类舞台,往往是为了配合某种需要的、急就章式的、先不考虑艺术法规而聚焦于戏外功利的因素。譬如,话剧舞台上,“驾轻就熟”,一度上演较多的属于英模人物的戏,能沉淀、保留下来的、能流传开去、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还屈指可数,而今绝大多数都成了“棒子”。还有一类“棒子”舞台,就是由“玩”戏剧的朋友生产出来的。他们有的确实很虔诚,很深沉;有的挂着“前卫”、“实验”什么的牌子;有的甚至渲泄一下个人的某种情绪,等等,也生产出一堆“棒子”。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或者说还有“第三者”,无论是他们之中有着真诚的初衷和美好的主观愿望,但产出的就是“棒子”,这是不争的事实。
  “棒子”现象并不只是应景趋时的舞台上存在,而且已成一定的泛态。如果对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舞台作品进行扫描的话,真正被观众喜欢看的、传得开的剧目,就其比率并不是太高的。量是需要的,质也必须提高。它们之间相依互在的关系,并不难理解的。拿较有规模的、重视体验生活话剧院团来数落一下,原创剧目的保留概率,往宽里说,也只有在百分之十左右。既便是北京人艺这样较有影响的剧院来说,近二、三年来,翻箱倒柜,再能演出的就是《狗儿爷涅磐》、《天下第一楼》等几出。显然,与其曾演出过的“量”,还不成理想的比率。如果没有郭、老、曹为主体的那几出戏的支撑,演出面貌也是不容乐观的。又譬如,近年在不同级别的戏剧艺术节上,给人留下印象的的戏曲剧目,也就是翻来复去的七、八台戏能叫好的(且不议能否叫座)。多数的剧目,在有限场次的演出后,就当成“棒子”给扔了。戏曲学会十余年来,只评选出《曹操与杨修》、《西厢记》、《骆驼祥子》、《金子》、《华子良》、《班貂》等“学会奖”的剧目。虽然展示了他们评选的严格、严肃性,同时,也不难看到评选的艰难性。近期,重新组建的国家话剧院首推上演的剧目,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均选用国外较有影响的《这里黎明静悄悄》、《萨拉姆的女巫》以及稍后推出的《贵妇还乡》,也是甩开“棒子”式的作品,来打造自已的形象。其中,也意蕴着不言的苦衷。
  这里,可以派生出一个话题,建设或打选保留剧目的话题。没有一定家底的家,很难成其家,成一个稳定的家。同样,没有保留剧目的剧院,不会有美好的剧院形象;没有保留剧目的剧种,也不会有历史的生命力。无论是剧院还是剧种,更不会有生生息息的观众群体。如果京剧没有那么多的剧目“家底”,就不会成为我国舞台艺术的“国粹”;如果地方剧种中“天下第一团”一旦没有自已剧目的支撑,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它必将濒临消亡的危机。我不想将“保留剧目”与“精品剧目”划成等号,但剧院(团)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的终极目标,无疑是建设保留剧目。当然,保留与否,并不是按自己主观意志而定,但至少可以说,减少“棒子”式产出,必然会增加“保留”的法码。国家话剧院选用、上演国外的成熟的作品,也是一种“保留”的途径。上一届,在国家文华奖评选中,已将上演国内外经典剧目,可以参加这样的国家级的评奖活动,无疑是一种走上制度化的鼓励性的举措,也是从一个方面减弱“棒子”现象。
  总之说,“棒子”现象的造就,并非在过去短期内形成的,也并非只是戏内的因素,甚至说今后也是无法彻底根治的。然而,从当前创作现状来透视,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创作中浮躁、取巧、功利的倾向,是造成近年剧目创作处于滞后的弱势状,与戏剧文化日趋活跃的态势,不甚适应的。我曾说过,话剧创作的兴衰,是整个戏剧舞台的寒暑表。话剧创作的群体不是弱势的群体,但却却处于文本创作的弱势状态,是值得关切了。
  (二)忽视生活体验的倾向。
  话剧舞台比起其他舞台艺术的优势,就是更直接、敏锐地撞击生活,反映现实。歌德说过“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嫁接、移用到话剧的舞台创作上,更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话剧舞台的传统,重视对生活的慕拜、开掘,重视创作和创造的全方位的生活体验,而今仍不过时。先借视屏上的现象说事,确实播映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凡收视率较高的都是对当代现实生活作了较准确的、真实的把握和折射。一些粉饰生活的戏,一些闭门造车侃出来的戏,一些远离普通百姓人家的戏,只能是热闹一阵子,被人指指点点戏说一阵子而已。这里,且不论其他因素,让普通的观众同样可以品味到,这些作品对生活、对现实、或者说对自已的人生,缺乏真诚的体验和感悟。
  话剧舞台也不乏有此现象。如一些配合时政的题材,一些适合搬上舞台的反映先进人物的故事,原本是话剧表现的强项,但往往驾驭不住,概念、简单、模式化,既不感人也难动情。从体验角度说,对人物的形象、命运,对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存空间等诸类的创造因素,往往缺乏对生活的观照。话剧《秦淮人家》应该说是剧作家“浸泡”生活所产出的宁馨儿。剧中主人公许经年是文弱、单纯、热情、执着的知识分子,他好象是为了“运动”而生而生活的,酸甜苦辣,恩恩怨怨,大半辈子成了“运动”的牺牲品了。剧作家对这样人物的生活了如指掌,没有对生活的切身体验,是“编”不出这样栩栩如生的形象的。再例如,话剧《地质师》的舞台,如果艺术家们没有长期的油田生活的积累和全方位的生活体验,没有对剧中每一个人物命运、人生等的真诚关注,是很难震撼观众的心灵。观众绝大多数是不会有油田生活体验的,能激荡起情感的火花,能一起品尝出人生的况味,无非就是观演之间真诚地沟通了心灵,对生活、人生有了共同的理解和理解。看这出剧目,也让我联想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前后的《石油凯歌》、《豹子湾战斗》等剧目,虽然艺术份量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时有过较长时期的体验生活的历程。以油田为家,入营房为伍,与工人、战士生活在一起,体验他们的生活,使之日后在舞台上所创造的形象,就是演油田工人象油田工人,演战士象战士。我不是说剧本创作和角色创造,都得按此模式操作,也不是说非要这么长时间去体验,但必须对所创作的对象,有所熟悉、了解、感悟和沟通,也就是说有所体验,才会创造有生命力的舞台和形象。歌德有一句很有诗意的话:“依靠体验,对我就是一切;臆想创造不是我的事情:我始终认为,现实比我的天才更富有天才。”
  近年来,话剧舞台上,较有影响《父亲》、《‘厄尔尼诺’报告》、《水下村庄》、《生死场》等的舞台,它们成功的支撑点,除了牢牢驾驭艺术的基本规律之外,不妨说也是成功体验的结晶,也就是在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信息不断调整变化,艺路网—中国艺术院校招生在线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相关招生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优秀艺术院校推荐
关于艺路 | 艺术留学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美术院校大全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16 Yilu36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艺路网 版权所有
专业的艺术高考美术高考网
艺术培训招生门户网站——艺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