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高考艺术培训招生网站
当前位置:艺路网 > 艺术学堂 > 舞台美术 > 一目了然和视而不见

一目了然和视而不见

整理:艺路网 日期:2009/10/27 来源:网络
  初学绘画的人第一件事就是学会观察。经过一番训练,总是会很惊讶,一些天天见时时见的物体竟然隐藏着这么多原来看不见的内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对眼睛的信任。但我们的经验却总在提醒我们,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却注意不同的内容。一个人的修养、品位和职业都会影响观察艺术的修养。有时我们会抱怨导演缺乏起码的空间形象能力和视觉,但是我们却很少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盲点?
  职业
  我从七七年考入中戏舞美系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并不知道什么是舞台美术,我们心中的理想是画画,用今天的话讲是“画室绘画”或“架上绘画”,在七十年代大学教育尚未恢复的时候,中学毕业以后不得不面对去农村种地和进工厂做工的前景,只有少数有文艺专长的青年有幸被送入一些文艺团体或在一般单位里全时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从而改善生活的恶劣处境。不要说兴趣和才能,光是艺术这一条就足以吸引那些绝望而精力又无处发泄的年轻人奋而学艺。很多在今天看来枯燥乏味的练习,当时却能被年轻人津津乐道,除了政治环境和生活出路的逼迫之外,照相摄影事业不发达也使得手记录、视觉形象的能力显得很神奇,那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抬先,吃遍天”。可见人们对追求一门技术的向往,在印刷品极度贫乏又没有长期展示名家作品的场所可供美术爱好者们观摩的情况下,写实绘画的技术却空前普及,这不能说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没有学校,也没有固定的展览场所,有的只是各地的文化馆,松散的爱好者群体和私下热心传授技能的专业工作者和前辈,但我们很多人坚持画画,因为我们相信那是一条出路,我们也许并不清楚职业画家意味着什么,更不能预见到商业社会是艺术家的处境,但我们向往一个不同于我们平常生活的艺术生活。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今天的商业社会里,人们有了相当的选择自由,情况就更其如此。布景设计人员的一个职业特征就是频繁的旅行,因为不大好指望一个城市、一个剧院有那么多的机会让一位设计师终年忙碌。实际情况往往是一年里有相当大部分时间奔走于几个城市不同剧院之间,有点像传统的戏班子,无论你多有才华,不可能没完没了在一个地方演,不可能常演常新,观众渐渐就厌了,换个地方才能恢复活力。因此不适应旅行的人大概很难成为一位活跃的设计师。另外无论你怎样积极,总有分身无术的时候,由于时间表的冲突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心爱的创作机会,大概是所有职业设计师都有的遗憾吧。
  与画家相比,设计师的生活要热闹一些,需要更多的合作技巧与导演与其他创作人员和制作人员。但是与导演相比,设计又不是成天与人打交道,也有很多时间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度过的,画草图、画制作图,完成模型,或者是翻阅资料,静静地消磨时光。一件作品的创作周期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创作会仅,制作会仅,定期完成的图纸模型,以及参加彩排观摩等活动都取决于一个更大的剧目制作计划和管理经营人员的决定。这些职业特点写下来非常简单、枯燥,只有几行字,一点也不希奇。在课堂里也容易传授,不是哪一项作业可以全面训练的。有时教授讲述自己工作中的一些趣闻故事反倒是最为有效的职业教育。我问资深的著名服装设计教授简?格林伍德(GaneGreewood)给舞台剧和电影设计时装有什么不同?她说:“一个是彩排了一天,到了凌晨一两点钟筋疲力尽的时候却要你拿注意、做决定,另一个是大清早五、六点钟还没醒过神的时候,端着一杯咖啡,你就得立刻拿注意!这样的切身体会一个初来乍到的新手讲不出来。所以一般学校都比较鼓励设计教师在外边搞设计,就像理工院校常常教授的科研成果一样,这里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教员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对职业前景瞻望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在学习期间能得到名师指点自然是福,但能够遇上适当的榜样也是幸运啊。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具备所需要的技能和见识,积累足够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能够适应这样一种生活,因而长期从事这一工作乐而不疲。一般来说专业设计师最怕同一帮业余的人员合作,凡是有底层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碰上不懂行的人,花在打交道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一般正常的工作程序,干许多不该干的事情不说,对最后的效果还完全没有把握。所谓职业化程度高,无非是指分工细致,责任分明。对艺术家责任,大概是很煞风景的,一般我们都是讲想象力讲兴趣的,不是吗?如果你的艺术活动既无报酬,也没有其他演剧人员的合作,仅仅是自娱,当然不存在利益和责任的问题。职业就是长期从事同一类工作,多少有点重复的意味,这当然又是对艺术概念的冒犯。也许我应该讲经验积累更多贴切,没有不断努力怎么可能避免无谓的消耗,从而分清责任,进行合理的分工呢?画家都要对每一笔用心负责,更何况近手工程的设计。负责任不一的定有趣,有趣的不一定有利,但是如果总是又无趣、又无利,还有人乐此不疲吗?从事多年还有一个煞风景的体会,就是职业并不见的要多少创新,无非是不犯或少犯错误而已。
  训练
  中国的舞美教学中有重视写实绘画的传统,这主要来源自于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我在校的几年里几乎每天上午都安排有绘画课,从素描几何形体、静物、石膏像、人物即油画写生风景、人体,这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事,相信现在一定有了很大变化。那时的设计风格样式还是以创造幻觉取景的现实主义传统为主,由于舞台机械不发达,又没有泡沫板、压、塑这样的廉价代用材料和喷绘的技术,为了达到模拟真实环境的效果,不得不大量靠绘景、画透视、画阴影、画各种材料的肌理质感,加上在没有复印机和计算机这些辅助设计的条件下偏重写实绘画的训练,一是不得已,二来也是时尚的局限。
  后来我到美国读舞美设计的研究生,以为仗着一手扎实的写实绘画基本功,可以在异地显一显本事。过去对美国学生绘画方面疏于训练早有耳闻,到了学校以后发现戏剧系连绘画方面都没有,个别的设计学生到美术系去修课,绘画课不在必修课之列,所以我并没能在修课方面省什么功夫,出什么风头。况且到了八十年代画设计效果图已经不时兴,主要是以设计模型来展示构思和设计方案,多少令我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渐渐熟悉了美国戏剧没什么教学的特点之后才发现,中美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是否侧重绘画技巧的训练,而是如何有效地训练学生,使他们经过学校的几年学习之后,可以在社会上从事设计专业工作。美国有一个成熟的娱乐业市场,有好几代人积累起来的专业经验和一个稳定的专业设计群体,学校在训练学生时,无论是对于传统的舞台创作还是影视方面的创作都有很明确的目的,中国却在迅速的发展过程当中。学校是一个模拟真实社会的场所,从而提供一个适应将来从业环境的机会,想反映这么一个复杂的社会,小小的一堂绘画课和画画的一点的写实绘画技巧怎么担当的起呢?不要说绘画课,其他画画课程不过也就是为了舞台上见效果吗?
  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最发怵的往往不是专业技巧和知识,主要的是语言和经济。我们在中国,读的英语教育更恰当的讲是语言学方面的教育,没有足够的语言训练,也不以日常使用为主,英语几乎成了本来已经很沉重繁琐的考试体制中又一项关卡。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去的词汇和语法,成了心病。表面上看,无论是上课、听讲还是打工挣钱,处处都遇上语言问题,这里的甘苦不足与外人道。很多事情听起来不难,看上去也不难,最起来只是需要耐心和毅力,而这一点,却非常难。由于语言上障碍,人们是变的虚心了,因为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一下子变的还不如三岁小儿,什么事都得被人慢慢给你解释。从一个成年人反过来重新走一遍,当然很痛苦,只是这种生活经验必须是一点点从皮肉上熬出来的东西,急不得,也马虎不得。渐渐的克服了最初的语言障碍,我发现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一些规矩。
  美国多数戏剧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担任演出剧目的设计,以耶鲁大学为例,第一年除了完成课业之外,会安排给两个演出剧目做助理设计。这个不拿钱,光受气,为别人跑腿出力却又无名份的差使却是对所有出来乍到的新事最佳的考验,看看你究竟干得了干不了这个行当。将来设计学生毕业后也要靠做助理没计起象,到其他职业设计的工作室里去工作,直到建立里起并可接到足够多的设计工作的时候为止,在学校里做设计助理,有时是高班的时候,也有给外债的设计,无论是跟什么人做,都是一个磨练职业技巧的意识的机会。从第二年开始安排演出剧目,设计一个中型规模的演出,由毕业班的导演执导,以学生为主组成的剧组。第三年做了一个专业剧院的演出设计,规模相当于全国地区剧院正常淡季的标准。除此之外学生在校期间还被安排两到几个低预算的小型演出设计,这样下来到毕业的时候,一个学生即使平时和暑期的业余时间不去外边搞设计,起码也要做过的五个演出剧目。
  布景设计主要是实践,许多事情非要去亲自体验,课堂作业仅仅训练了在工作室中完成了一部分工作。就算任课教师经验再丰富,给学生讲了再多的设计生涯中的精彩段子,能不能把老师的经验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不干一下还是不知道。课堂上学生的设计构思也会遭到教师的干涉,不过这同实际生活中与导演发生冲突仍然有本质上的差别。设计教师大体上是同行,争论起问题来往往不会有视觉想象上面的误会。导演则不同,导演不仅仅要考虑寻找一个戏的视觉语言,更主要的是一幕幕、一句句的台词,一个调度那样把戏想下来,导演不会为了一个迷人的舞台画面而忘乎所以,相反,导演可以为了一段心爱的戏把预先同意过的设计方案忘得精光。导演的创作思维总上流动的,是随着演剧活动而变化的,从读剧本,到排练厅,直到舞台上,无时无刻不在发展。设计构思却更注重一些静止的不连贯的场面,常常会为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瞬间而不择手段,这是视觉思维的特点取决定的。也许在舞台上只有好的舞蹈和个别仪式值得我们去回味,很多惊心动魄的戏剧在视觉上没什么特别精彩的地方,就象我们经历的生活,我们记得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但我们并不怎么记得住那些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信息不断调整变化,艺路网—中国艺术院校招生在线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相关招生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优秀艺术院校推荐
关于艺路 | 艺术留学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美术院校大全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16 Yilu36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艺路网 版权所有
专业的艺术高考美术高考网
艺术培训招生门户网站——艺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