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高考艺术培训招生网站
当前位置:艺路网 > 艺术学堂 > 舞蹈教育 > 各种民族舞蹈知识盘点

各种民族舞蹈知识盘点

整理:艺路网 日期:2010/9/14 来源:网络

  孔雀舞 

    是源于傣族民间的一种舞蹈。后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搬上文艺舞台,使孔雀舞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多次在国内国际的演出中获奖。著名舞蹈家刀美兰、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傣乡是也雀的故乡,人们把孔雀视为幸福吉祥,美好和爱情的象征。人人都诊视孔雀,爱护孔雀,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也雀的动人故事。孔雀那美丽的羽衣,优美的舞姿,高雅的体态,成了民间艺人学习和摹仿的对象,孔誉舞成为傣家各类活动不可缺少的表演性舞蹈。

    妇性的温柔、美丽,更使孔雀舞增加了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孔雀舞的内容,还增加了下山、森林漫步、追逐嬉戏、拖翅、亮翅、点水、飞翔等内容。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的颤动,身体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独特的三道弯舞姿造型。孔雀舞还十分讲究手的动作,以手形象征孔雀头颈,变化多姿,生动传神,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是傣族民间流传最广,也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男性舞蹈,因跳舞时肩上振着象脚鼓边击边跳而得名。


    象脚鼓分长象脚鼓、中象脚鼓和短象脚鼓三种。鼓身用攀枝花树或芒果树等圆木镂空做成,蒙以牛皮、羊皮、麂皮等作鼓面,再用牛筋条拉紧以控制音响,其形似一只象足,故名。象脚鼓发音深沉宏重,粗犷厚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在打击乐器中独具特色。云南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昴族等民族都喜欢身挎象脚鼓边敲边舞,其中以傣族的象脚鼓舞尤为有名。

    东巴舞 

    东巴舞又叫东巴跳,是纳西族先民所著《东马经。中的"蹉横"(舞谱之意)所记录的60多种东巴教巫师跳神的舞蹈。


    东巴舞内容丰富,千姿百态,但主要还是用于宗教,如迎请菩萨神灵、驱魔除鬼、找鬼打鬼、压鬼杀鬼、招魂送魂、超度亡灵、祈求神灵保佑、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平安等舞蹈;也有对自然的崇拜,表现生产、生活的舞蹈;也有战争舞和大量摹仿狮、虎、牦牛、孔雀等动物的舞蹈。内容多表现正义压倒雅恶,光明战胜黑暗。舞者右手持刀、剑、鼓、锣,左手拿板铃,动作刚健沉稳,有明显的颤动感。动作除了踢腿、踩脚、旋转、跨步等基本动作外,还有仰身卧地,单脚点转等,在沉浑有力的鼓点伴奏下,动作节奏渐渐加快,在高潮时显得激烈粗犷,引人入胜。

   东巴舞语汇丰富,造型鲜明,虽然多数是表现跳神的内容,但却是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思想和气质。东巴舞经过改革、提炼和加工,摒弃了迷信的部分,作为舞台节目表演,受到了中外客人的欢迎。

 打歌 

    打歌又叫跳乐、跳脚、跌脚、左脚舞、三跺脚、踏歌等,除了彝族喜好外,白、苗、拉祜、佤、布朗、纳西、景颇,甚至一些地区的汉族也流行这种原始古朴的舞蹈。

    打歌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在时间的选择上也比较随意。丰收之后,农闲季节,皓月当窗之夜,或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时兴打歌。打歌有笛子、三弦或葫芦笙伴奏。舞者在场院或平地上围成一圈。合关乐器的节奏踏地跌脚翩翩起舞,边舞边唱。唱词异常丰富,有即兴即景而唱的;有调情逗趣的;有猜调射迷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也有神话传说和传统故事。

    打歌是一种自由的娱乐活动,往往会从太阳落山打到第二日朝霞满天。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牟定的"三月会"、农历二月巍山县巍宝山的歌会最为隆重,届时四方乡民汇聚,多达数万人。打歌要打数日,通宵达旦,尽情狂欢。歌场也成了青年男女相识、恋爱的地方。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彝族的支系阿细人喜爱的一种舞蹈。原是年轻男女的社交娱乐活动,后成为男女老少都乐于参加的群众性歌舞。


    阿细跳月分两种:一种是上了年纪的人跳,用小三弦、笛子、月琴和二胡伴奏,听起来音乐悦耳,跳起来的动作缓慢,叫"老人舞";另一种是年轻人跳的,用大三弦、笛子等伴奏,音乐清脆欢乐,动作快,富于激情,弃满了青春的活力,叫"青年舞"。一般表演都是表的舞,跳时一边跑动跳跃,一边拍手蹬脚。跳得高兴时,男女还把脚勾在一起跳。男子边弹大三弦边跳,女子也边跳边唱,舞蹈欢快奔放、节奏感强、气氛热烈活跃,富于感染力。阿细跳月已被搬上戏剧舞台、影视屏幕,在云南的一些重大活动中演出,深受国内外观众和游客的欢迎。阿细跳月是怎样产生的呢?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炎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汤,打火的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摹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那笛子的声音,意思是"快点来啊快点来!"三弦的声音意思是:"前进!前进!""打火!打火!"。对这种舞蹈,阿细只简单地说:"跳"。"阿细跳月"是汉人看了以后给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传开了。 

 烟盒舞 

    烟盒舞原是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最初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通海、开远一带彝族聚居的地方,因手弹烟盒而跳得名。烟盒舞分大烟盒舞和小烟盒舞两种,大烟盒舞又唱又跳,动作难度要大些;小烟盒舞一般只跳不唱,动作相对要简易些。烟盒舞有两步、两半步、四步、六步、八步、十二步、十四步、十六步、十七步、二十四步等一百多种。有扭麻花、解疙瘩、攉小鱼、搓索子、鹭鸶蹬脚富有民族特色的动作。动作节奏舒缓,简单易学,最适合老年人。烟盒舞的唱词五花八门,有民歌小调、有花灯戏曲、也有现代内容,如歌倾毛泽东、共产党、解放军的,也有《阿佤人民唱新歌》等其他民族的歌曲。

    踩马舞 

    踩马舞是流行在大理州洱源县凤羽地区的一种白族舞蹈,一般不单独进行,掌在节庆时和耍龙、舞狮、打霸王鞭等一同演出。


    踩马舞通常由能工巧匠用竹片和彩纸做成马面具,然后由表演者扮成红、白紫色的三、四匹马和一头小灰毛驴,分别代表生、旦、净、丑四个角色表演,演出内容多数是一些具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表演者呈"8"字形跑动,说边边唱边舞,插科打诨,逗趣说笑。代表丑角的小毛驴可以经常跳跃腾挪,扮演一些滑稽逗人的动作,常常引得观念捧腹大笑。

    白鹇舞 

    白鹇舞是在元阳、元江等县哈尼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因模仿仿大森林中美丽的白鹇鸟的觅食、飞翔、漫步等动作而得名。


    相传达室,从前在元阳、元江县的哈尼族地区,茂密的大森林中栖息着许多形象优美,舞姿翩翩的白鹇鸟。在哈尼人的心目中,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是爱和善的化身。一次,一位上山打猎的老人病饿交加,昏倒在白鹇鸟类栖息的大树下。一只美丽的白鹇鸟飞到远方,用嘴街来灵芝等珍贵的药材和野果给老人吃,使奄奄一息的老人得救了。为了感激和纪念美丽善良的白鹇鸟,老人手持芭蕉叶模仿白鹇翩翩起舞,又后又把这个舞蹈传给了其他哈尼同胞。从此,白鹇舞便在哈化山寨流传开来。

    白鹇舞的特点是轻盈飘逸、舒缓优美。在 锣的鼓声的伴奏下,表现白鹇鸟在林中觅食、在溪边饮水、避孕药翅飞翔、嬉戏玩耍等动作。在单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动作较多,是哈尼族舞蹈中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因表演者手持双扇仿白鹇的又翅,故民间又叫扇子舞。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信息不断调整变化,艺路网—中国艺术院校招生在线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相关招生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优秀艺术院校推荐
关于艺路 | 艺术留学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美术院校大全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16 Yilu36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艺路网 版权所有
专业的艺术高考美术高考网
艺术培训招生门户网站——艺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