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唱词句式整理:艺路网 日期:2009/9/29 来源:网络
黄梅戏唱词句式,总的说来可分小戏和本戏两类:一是不整齐的包括三、四、五、六、七言等皆有的长短句;一是整齐的或基本整齐的七字句、十字句。前者因来自民间山歌、俗曲,我们可以叫它做民歌体;后者大体来自民间说唱,我们不妨叫它做说唱体。
民歌体(长短句):这种唱词句式的长短,主要是随着不同的花腔小戏而定,比较自由得多,相当于杂剧、传奇中的不同曲牌。由于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大多用于表现生活气息较浓的花腔小戏,也即“两小戏…‘三小戏”,有时也可用作本戏中的插曲。前者如《瞧相》,基本上是五字句;《送绫罗》五字、七字皆有;《闹花灯》则包括三、四、五、七字句。后者如《天仙配》中的《五更调》,《鸡血记》中的《梳头调》,《吐绒记》中的《大莲花落》。不过民歌体也不是绝对的长短句,因在民歌体唱词中除很多不整齐的句式外,也还有整齐的七字句十字句唱词,如《戏牡丹》、《打哑谜》等小戏唱“彩调”的唱词就是的。这类唱词的娘家,大多来自“牧歌”和“打彩”,也都属民歌体。它的整齐句式又相同于说唱体,很难从形式上严格区分某唱词是属于那一体。所以与其说是民歌体,倒不如说是“长短句”来得实际些。如《天仙配》的[五更织绢调):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信息不断调整变化,艺路网—中国艺术院校招生在线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相关招生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优秀艺术院校推荐
|
最新艺术高考信息
艺术留学招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