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高考艺术培训招生网站
当前位置:艺路网 > 艺术学堂 > 作曲 > 在相似的总结中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在相似的总结中取长补短、融会贯通

整理:艺路网 日期:2008/12/17 来源:《丝竹》
一、序言

我们在学习和声时会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每两种体系之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在这些“不同”中,有些是没有本质矛盾的,它们只是习惯、称谓上有不同;有一些是有较小的矛盾的,它们一般是对同一本质的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和延伸;还有一些“不同”,是在观点上是完全相反的、矛盾的。因为有这些“不同”,导致了我们在学习和声与运用和声进行创作时产生了脱节与困惑,甚至固执的在作品分析时只用一种体系分析和声。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只承认某一种理论,否认其他理论,而是要将所有的和声理论融为一体。以至于在运用和声知识时,不管你是和声写作、分析、还是创作都能运用到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本文试图用传统和声学中勋伯格的《和声学》与斯波索宾等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来说明这种综合运用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二、两部论著共有的特点

这两部论著都是总结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和声规则的论著,都属于传统和声学范畴。所以应属于前面叙述中的前两种“不同”。每一章节都是以和声理论与和声习题两部分构成的。虽然以两种不同的方法,但都成功地做到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学习进程,而不是章节与章节之间毫无关联的专题性的讲义。还有一些对传统和声的总结也是持同一观点的,比如对转调的定义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两部论著的背景

阿诺德·勋伯格(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被称为“二十世纪音乐巨人”。1874913日生于维也纳。曾师从于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学习对位法。其他作曲技术大部分为自修。他的《和声学》最早出版于1911年,后来又有小的修订。2007年将在我国出版。《和声学》是当时最重要的和声论著之一。这本论著是当时勋伯格教学用的教材。勋伯格曾谦虚的说:“这本书的内容是我从我的学生那里学来的”。

《和声学教程》是由前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教研室的和声教师:伊·斯波索宾、伊·杜波夫斯基、斯·叶甫谢耶夫和符·索科洛夫集体合著的。首版于20世纪30年代。这部论著传承和发展了“欧洲和声之父”、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拉莫(16831764)的《和声学》(1722),并延伸了德国音乐理论家里曼(18491919)创立的“功能学说”。其中阐述总结的功能学说是研究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音乐作品中和声的科学方法之一。受到了当时前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的高度重视,并于1957年在我国出版。我在国习惯上称它为“斯波索宾体系和声”。

 

四、两部论著之间的“不同”

1、教会调式和弦的概念与副属和弦的概念

在勋伯格的《和声学》中,勋伯格采用教会调式和弦的概念引进除主调外的其他和弦。他认为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古老的教会调式是通过使用临时升降记号给和声带来变化的。然而这些变化让我们感到它们是一种调式音阶音而不是变音。通过这种概念,使其他所有调式中的和弦都可以轻松的引入到本调,大大的丰富了和声的色彩,被人称之为“调式化的和声”。使半音体系的和声成为勋伯格《和声学》的中心内容。副属和弦在这个体系中只是简单的做了些说明与解释有这种现象,并没有做太多的介绍。

而在斯波索宾体系中,他们是完全采用离调和副属和弦的概念来引进除主调外其他和弦的。他们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离调,就是短时间的离开(经过性的离开或终止性的离开)一个调(主调)到另一个调叫做离调,它没有用来巩固新调调性的结束终止。在离调中充当副调属和弦的叫做副属和弦,充当副调下属和弦的叫做副下属和弦。通过这些概念,使其他和弦被有限制的运用到主调中。和声简洁、清澈,使自然音体系的和声成为斯波索宾体系的中心内容,半音体系成为延续内容。调式化和声在中个体系中是建立在副属和弦的概念之上的,专门论述了离调与俄罗斯的调式的关系等问题。

2、标记法的不同

在勋伯格的《和声学》中,勋伯格采用“音级标记法”来标注和弦.在大小调自然的三和弦中,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来表示。调式调性写在罗马数字前。升调式或降调式中的升降号写在字母的右上方,如Ebc#等。教会调式和弦则用在音级上做变化的的方式表示,有时只能表示那一级上有变化,具体怎么变需观察和弦结构:

1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信息不断调整变化,艺路网—中国艺术院校招生在线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相关招生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优秀艺术院校推荐
关于艺路 | 艺术留学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美术院校大全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16 Yilu36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艺路网 版权所有
专业的艺术高考美术高考网
艺术培训招生门户网站——艺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