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播娱乐互动节目受众心理整理:艺路网 日期:2010/11/9 来源:网络
在文化消费时代,大众正在从被动走向主动,在这样的传播背景下,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互动要求更加突出,过去单纯由媒体向受众传播信息的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电视等各个媒体都在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吸引受众,由于广播声音的即时参与,传者和受者之间得以近距离的沟通,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可以说,互动让广播更生动,为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试从广播互动节目说起,既而浅析广播娱乐节目受众的心理等。 一、互动与广播节目 韦弗(w.wafer)曾这样精准的解释过传播“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程序” 。可见影响是由负载于媒体符号中的信息来实现的,但是它决不是传者的单向的发出和受者的被动接受的过程,在它的其中包含着有多重复杂的双向的互动影响的过程。如果从社会学中的社会互动理论和哲学中的交往行动理论总来看,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互动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通的日常现象,传播活动中的互动又可理解为一种交往的方式,社会越发达,交流的体系和目的就越复杂,越多元化。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交往是为了追求情感的交流,物质交流,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流等等。就整个社会而言,交往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价值统一的社会,求得共识,协调行动,建立理想的社会。一切都昭示着媒体对于人们生活的自然渗透,由于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大众与媒体的“交流”占了交往的很大比重,受众需要在媒体信息中寻找自己认知及态度和情感表现的参照物,而传者为了制作出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也必须追寻了解受众的愿望,兴趣,爱好。两者之间的这种互相的追寻,使得传播媒体渐由传统的传者中心制逐渐向受者中心制的必然产物,反过来,互动关系的发展又强化了广播传播的理念和实践都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什么是互动 过去,广播的形式主要是“我播你听”,这样子的结果就是使得广播离听众越来越远。现在,听众与节目的互动成了广播节目的新卖点,也成了广播节目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元素,也是广播节目的一个有机组织部分。广播的声音为信息的载体,向受众传出信息,受众接受到传者传出的信息并且产生影响之后,又将这种影响反馈给传者,两者之间形成环状流动,往返作用的信息交流圈,这种信息互相交流的关系,我们将其称为互动关系。 “除施拉姆之外,较全面的提出了传播过程互动模式的还有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在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于噪音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所谓的互动就是“相互的”,“能引起积极作用,现行的意思”,英语的INTERACTIVE“互动”还没进入我们的词汇库的时候,我们眼中的互动就是一个相互发生作用的现场感和现场进行方式的表达感,就是发生在两者或多方之间的行为,具体的说,“互动”只有当受传者在接受了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后,做出反应传给传播者,这个信息的回路才得以形成,传播学中的反馈就是说的这种互动。 (二)广互动播节目的互动 针对于广播节目的互动,我们的理解就是在节目进行时态的一种状态,广播媒体受众互动性节目是指受众在收听广播是通过及时或者延时的交流手段从而使节目内容与受众的加入形成互动节目,由此可知,广播的互动性必须有受众参与,节目内容会随受众的参与而改变,与电视媒体在互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广播媒体与电脑网络,语言信箱等电子媒体的节目运作中,互动的牵动中可以看出“互动式”节目同以往的双向交流,多变参与节目有着显著不同 二、互动是一场变革 (一)参与互动节目的形式及分类 1980年底,广东珠江电台在我国率先开通热线直播节目之后,同时也表明中国广播的双向互动传播进入到即时的互动传播时代。到2003年为止,全国的广播直播节目就有2883个,这类节目主要以生活服务,电话咨询,听众点歌,竞猜,问题投诉,社会热点讨论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节目形式是通过电话线把听众与节目主持人连在一起,直接进行双向交流,给听众更多的直接参与广播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感,使得广播更加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几年以后,随着手机的普及率的提升,手机短信也介入广播互动形式,近年来,因特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已经登堂入室了,互动就是它最明显的优势,陆地在《美国在线兼并时代华纳的启示》中就提到“由于因特网对传统产业的整合是由数字技术的革命引起的,并不具有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特性色彩,因而具有无差别的普遍性意义,即在发达国家发生的这场由信息技术引发的传播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迟早也会在中国发生……”,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新兴媒体,它的飞速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尤其是传媒所产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网络直播帖因为网络广播而生,所谓直播帖就是在广播节目开播时,以BBS形式开通的提供传播者和受众针对节目内容进行即时互动传播的帖子,节目结束时,直播帖也随之关闭,作为和短信比较接近的媒体,网络直播帖具备了短信在即时互动传播方面所具有的全部特点,而且它也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二)广播互动节目的特点 广播媒体的互动和其他媒体的互动是不同的,它的互动式同时进行并且发生的,不像报纸和其他媒体那样,可以通过事先的剪裁和润色,进而达到媒体与其的宣传目的,“互动”是以来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即时信息交流的传播活动,“互动”也是听众通过使用其他方式,媒介,获得的“内容主权”的手段而“互动”作为一种观念则是对于听众主体地位的确立,这种主体性在浅层次上主要表现为听众对于广播节目的个性化需求,如果从深层分析则体现为实现听众对于节目的主导权利。广播互动搭起了一个不受地域等条件限制的交流平台,架起了一座没有障碍的沟通桥梁。中央电台在“神州六号”升空,再测珠穆朗玛峰等重大报道中,大量采取了与受众实时互动的方式,效果显著。而在去年的两会报道期间,中央电台在多个栏目,节目中设置互动形式,增加互动时间,听众获得了更多参与广播的机会。据统计,仅“中国之声”一个栏目就收到听众短信8万多条,还与上千人次的电话,听众的意愿,两会的声音,通过中央电台这个平台得到了充分交流,来自各个阶层的听众反映,“听了中央台的广播,好像旁听了两会”。 三、广播娱乐互动节目受众心理分析 广播节目的互动类型有很多种,但是娱乐互动节目却是拔得头筹,颇受欢迎,为什么受众对娱乐互动性节目情有独钟呢?除去上述和其他广播互动节目有相同的特点和特征外,这与受众的心理需要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任何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都会产生传播效果,这里所谓的“传播效果”通常具有双重意义,狭义上,它是传播者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信息不断调整变化,艺路网—中国艺术院校招生在线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相关招生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优秀艺术院校推荐
|
最新艺术高考信息
艺术留学招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