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手感、乐感、气感的培养整理:艺路网 日期:2009/9/4 来源:网络
钢琴演奏中,手感、乐感、气感这三方面相辅相成,应融为一体。 首先,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手指灵活起来,功夫长上去才行。俗话说:"熟能生巧"。这个"巧"便是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便能心到手到,心到意到,得心应手,只有加强了手指训练,手指触觉我想也是会敏感起来的,并具有了较强的控制能力。 其二,要加强听觉的训练。我这里所说的听觉是 指对音色的辨别能力,我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手指部位,不同的力度,不同的演奏方法来弹琴,要求用心去辨别由此产生的不同的音色,在心里建立起好的音色概念,找到好的触键的手感,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演奏中去,最重要的是在平时的练习过程,要有心去体会,认真的对待每一小节,每一个节拍,甚至每一个音符。不论是练习曲还是乐曲都要弹的鲜活动人。 其三,多听"大家"的录音。我的一个学生弹《悲怆》第三乐章,有一节课上课我就开始让她听录音,反复的听第一小段,然后让她去模仿演奏风格,就这样盯注一段,反复的听,反复的练,学生的表演有很大的提高。 所谓乐感,是指演奏者对音高,节奏,调式,调性,和弦,曲式,旋律的感觉或者说是反应的灵敏程度。对于作品来说是指演奏者,对演奏的曲目,是否能激起满腔的感情从而创造性地再现乐曲,并通过演奏者的演奏传达给听者,使听者通过声音的媒介去领会作曲者所要表达的一种情绪,而最终达到共鸣。因此,乐感即是对音乐乐曲本身的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准确深刻的表现。 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乐感,单凭高超的演奏技术,是很难真正感动人的。那么"乐感"究竟如何产生呢?这里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天赋,即"灵气";比如象王晓东,肖邦等,而大多数人是经过后天的勤奋努力逐步培养而成的。其间即包含者本身的音乐修养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多读书,特别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书,比如:世界名著,哲学,心理学等,由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在乐曲的演奏中充分体现出音乐的感情特征。其中我特别推崇唐诗宋词,因为音乐实际上描写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情感,而唐诗宋词同样是意境和情感的表达。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说音乐中有画,有诗。有着一切的艺术的美。人一般都具有音乐的某种天赋与灵气,只是这些潜意识未经后天的挖掘而没有展现罢了。因此,后天的训练与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开发音乐的智慧与后天的艰苦训练相结合,方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乐感的钢琴演奏人才。 具体在钢琴教学中,我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加以注重。比如强调严格按照乐谱上的表情记号进行演奏,在练习时不但要用心去听,去想。去体会,仔细的演奏好每一小节甚至每一个音符。严格的按照谱面上的指法,演奏技法去演奏,而且要边演奏心里一边默唱。要有表情的去唱,要从心里感到自己是最美的。最漂亮的。从一开始刻意的去做力度的变化,逐渐过渡到自觉的,自然的去表现音乐中的强弱的变化,进而发展到将自己和音乐融在一起,做到人琴合一。另外多听好的录音碟片,看好的有名的大师的示范表演,并且要多唱,对乐感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那么对于"气感"的掌握。我在教学中,还是采用在学生把乐曲演奏的较为完整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演唱出乐曲的旋律,从而找到和感觉乐曲的呼吸和气口,要反复的唱,加深体会, 然后,将它运用到实际演奏中去。即将自身的呼吸和音乐的呼吸融为一体,将键盘转为自己手指的延伸,进而努力做到"人琴合一","人音合一"。即做到"人""琴""音乐"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表现音乐内涵的目的。"乐感、手感、气感"都是演奏者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我想这也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的几个方面。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信息不断调整变化,艺路网—中国艺术院校招生在线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相关招生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优秀艺术院校推荐
|
最新艺术高考信息
艺术留学招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