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将“学院”改“大学”是为那般整理:艺路网 日期:2012/9/5 来源:网络
从上海教育部门日前了解到,根据正在报批中的《上海市高等学校设置“十二五”规划》,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电力学院等4所高校均计划更名为大学。各大学院热衷于将“学院”改“大学”是为哪般呢?为何要改名呢,究竟改名可以带来什么好处呢? 中外“学院”:社会境遇迥异 对于更名原因,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院长卢冠忠表示,最大原因是希望借此开拓发展空间。同时,他也道出申请更名的“无奈” 学院作为以“应用技术”为办学之本的本科院校,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超过9800万元,去年更突破1.4亿元。然而,在某种社会舆论下,“学院”似乎总比“大学”低一等,或被误认为是大学以下的二级学院、专科学校,这一现状使学院在招生就业、人才引进、产学合作等方面遭遇尴尬。此次有望“更名”的消息一出,学生家长们非常关注,觉得如果孩子毕业证书上写着“大学”二字,一定比“学院”吃香些。 反观教育发达国家,“学院”与“大学”之间并无“等级制”,“学院们”也全无国内的苦恼。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举例说,比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超过百位,可至今没有称“大学”。“要是换在我国,麻省理工学院怎么也得改名为麻省科学与技术大学了!”他说。 “软硬”达标:不可急于求成 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约3000所高校中,有“大学”之名的仅300余所,余下大多数为学院和专科为主的学校。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学院”、“大学”确有本质区别。 上海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师大原校长杨德广介绍,学院和大学软硬件门槛就有不同。举例说来,学院需正教授50名以上,校区占地500亩以上;大学则需正教授100名以上,校区占地800亩以上。在杨德广看来,当一所高校达到相关条件,完全可以申请更名,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更多资源,这也是对学生、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但是据了解,此前某些学院为达到 “大学”标准,“大跃进”式地引进教授、扩张校区,以求短时间内达标。所以杨德广认为,若不顾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实际需求,盲目追逐“大学”之名,不仅无益自身发展,还可能催生浮躁氛围。 “千校一面”:改名别丢特色 “预计此次更名结果将于今年底揭晓。”一位参与高校更名评审的教育专家透露,国家在高校“更名”一事上十分严谨,申请高校通过地方评估后,还需按照教育部相关程序评审,由几十位专家不记名投票,有一定淘汰比例。 不过,令人忧虑的是,某些年度全国有40多所高校更名当越来越多的“学院”变身“大学”,是否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呢? 熊丙奇并不这样认为。他表示,当前不少高校都在追求学校的外在发展,具体包括扩大学校规模、增设学校学科等等,而忽视了更为关键的内涵建设。不少学院或行业性高校在变为“大学”后,开始按照“高、大、全”目标,竞相朝向“综合性大学”前进。结果,“出现‘千校一面’,学校本身的特色正在消失,同时社会认可度也未见提高,这其实是国内高等教育生态的一种恶化”。他认为,理想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应该是在各个层次、各个类型都能办出一流的特色学校。
(艺路网—艺术院校招生考试在线——第1时间为您倾心整理报道)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信息不断调整变化,艺路网—中国艺术院校招生在线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考生以相关招生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
优秀艺术院校推荐
相关文章
|
最新艺术高考信息
艺术留学招生推荐
|